张家口可以露营的地方
暖泉古镇历史悠久。由壶流河谷地发现的旧石器和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等考古资料可以推溯,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在暖泉一带定居生活。
Read more暖泉古镇历史悠久。由壶流河谷地发现的旧石器和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等考古资料可以推溯,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在暖泉一带定居生活。
暖泉古镇历史悠久。由壶流河谷地发现的旧石器和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等考古资料可以推溯,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在暖泉一带定居生活。有史料记载,古镇在尧、舜时期属冀州,商周时属代国,战国时期为赵、秦等国角逐之地。秦、汉、三国、两晋时,均属代郡,暖泉属平舒县治,镇西现存高大的封土汉墓群,便埋葬着当年的官僚显宦。唐宋时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争夺之地。元朝建镇,明清时发展为“三堡、六巷、十八庄”,从此暖泉成为蔚县西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1958年成立暖泉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镇建制至今。
暖泉水资源丰富,水文化独特。暖泉水之源有两处,一为镇中心的逢源池水,一为华严寺前佛镜之水。两处泉水一年四季水温均为160C,寒冬腊月水面积气如蒸。《蔚州志·渠道图》中记载:“出城西三十里暖泉堡中,泉之源以石瓮分东西流”,又说“其水澄清如鉴,三冬不冻,故云。”“暖泉”之名镇源于此。两泉最有名者为逢源池水,泉水经东西两龙口相向而出,环村缓流。逢源池南为凉亭书院,书院中主体建筑是一座约80平方米的凉亭,泉水从地下穿亭而过,亭前有一过流水井,石砌八角形,故称八角井。“水过凉亭八角井”是蔚县“八大胜景”之一。泉水沿环村明渠浇灌着镇区南的数百亩菜园和稻田,最后流入镇区东南的壶流河水库,数九寒天暖泉水流出1.5公里内不结冰。镇辖区内的壶流河水库汇水面积为1717平方公里,最大蓄水8070立方米,平均水深14米,水面面积12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集农业灌溉、水产养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景色优美宜人。
暖泉镇内文化遗存丰富。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古堡和华严寺,目前此两处已申报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并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待发布。县级保护重点文物有暖泉书院、北官堡、汉墓群和古瓷窑4处。镇保重点文物有朝阳楼、关圣庙、苍竹轩古院、“九连环”套院、古花厅和古当铺门店等6处。镇内保存较好并有独特风格的古寺庙、古民居、古店铺、古城堡、古戏楼等有200余处,其中古居民宅院180余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花灯节、打“树花”、民间剪纸、纸雕艺术和各类社火表演等。2003年8月暖泉被河北省文联、省民协授予“古居民俗之乡”。2005年11月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选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名人才子层出不穷,最著名的有元朝工部尚书王敏、明朝兵部侍郎张邦齐和民国年间的古镇文人苏大迷等。1953年前苏联领袖斯大林逝世,苏大迷先生精心撰写了一幅挽联:“雄心盖瀛寰 只恨未能勤内典;药方盈世界 谁怜不早觅良医”。此联经苏驻华使馆转到苏联国内,受到苏联政府嘉奖。
被誉为“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的西古堡是蔚县乃至河北省的典型古堡,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集“古城堡、古寺庙、古戏楼、古民居”四大文化景观于一体,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西古堡、中小堡、北官堡,与现保存较为完好的老君观、凉亭书院、明洪武32年的华严寺以及镇域内的壶流河水库等诸多景点,构成了蔚县城西一日游的基本格局。
近年来,暖泉原汁原味的明清文化吸引来姜文、陈强、刘蓓、何冰等影视名人,先后有《鬼子来了》《不觉流水年长》《敌后武工队》《母亲是条河》等10多部电影、电视剧来此取景拍摄。全国政协常委、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及省市文物主管领导和专家曾多次来暖泉,对古镇的文物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目前,暖泉古镇独特的水资源、历史文化遗存和旅游资源开发已引起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暖泉古镇正焕发着勃勃生机。